給影片評分:
      • 很差
      • 較差
      • 還行
      • 推薦
      • 力薦
      還行

      二十四城記

      同類型

      • 1080P
      • 1080P
      • 1080P
      • 720P
      • 720P
      • 1080P
      • 1080P
      • 1080P

      同主演

      • 1080P
      • 1080P
      • HD國語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

      劇情介紹

      • 該電影于2008年5月1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由呂麗萍、陳沖、趙濤、陳建斌主演。賈樟柯導演。影片講述了曾經繁華盛名的日子的故事。隨著時間和時代的變遷,璀璨的光環漸漸褪去,留下無盡的孤獨和嘆息。 420廠(成華集團),這家從東北搬遷到四川的航空兵工廠,在特殊的歲月里曾經是無數人的羨慕和驕傲。然而,和平氣氛和體制改革逐漸削弱了它的光彩。在經濟浪潮的影響下,她不可避免地經歷了轉型之痛。現在,舊廠址將很容易被別人占領,一座現代化的建筑將拔地而起。大麗(呂麗萍飾)、小花(陳沖飾)、娜娜(趙濤飾)以及眾多新老員工見證了工廠這幾十年的變化。時光流轉,滄海變遷,往事的記憶隨風飄散……?。豆瓣評分達到7分,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故事令人難忘。

        還是賈樟柯
        最后,我很期待法國24個城市的上映,盡管比中國晚了兩周(中國2009年3月6日上映,法國2009年3月18日上映)今天早上我去看演出了這是一家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老電影院它保留了17世紀的建筑風格我向售票處詢問,這座建筑建于17世紀它最初是一座歌劇院,后來在20世紀初被改建成電影院 ,并且這里放映了無聲電影仔細環顧四周,售票員對面的墻上有一整面淺浮雕,描繪著古代戲樓的場景通往入口的樓梯是木制的,有精美的雕塑,包括一對鷹里面是一個小大廳放映室設有紅色座位,可容納約100人大廳的墻壁上掛著17世紀的肖像畫墻上的燈是典型的傳統歐洲風格這場演出的出席率并不高我數了數,應該有十個人,我身邊有十一個,剩下的都是法國白人老奶奶我和一位老太太聊天她稱賈樟柯為寶她說她看過賈樟柯的《站臺》和《三峽》,而她最喜歡的賈樟柯電影是《世界》當她談到賈樟柯時,她非常興奮她說,這就是她所理解的中國的現實想想看,當我們還在到處尋找賈樟柯的盜版DVD時,法國的觀眾卻可以在大屏幕上觀看這款平臺游戲了電影準時開始,其他電影院開門前都沒有廣告電影在一聲響亮的喇叭聲中按計劃開始了就那一聲蟲鳴,仿佛把我從千里之外的法國帶回了北京,回到了我居住的軍事基地這也是每天的喇叭聲,從早上的第一聲,午飯前,到晚上晚飯前,喇叭聲伴隨著我的日常生活一個孩子關于這部電影要說的還有很多,這里我只想提幾個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正面每個字符首先從前面出現這是一個持續約10秒的正面鏡頭這就像拍攝靜態照片,但它是用相機拍攝的我的第一反應是想到戈達爾戈達爾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電影中經常使用這種鏡頭這些工人直視鏡頭并用相機“拍照”如果你仔細觀察《24城》中的“肖像”,你會發現他們情不自禁地笑起來,動動耳朵和眼睛,仿佛觀眾正在為他們“拍照”然后是關于現實、關于記錄、關于真實與虛構、關于演員什么是現實?正確的術語是什么?這是一部故事片還是一部紀錄片?我注意到法國網站Allocine提到了這部電影的類型,并且是一部紀錄片

        劇照


        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是真實的,無論是演員,非專業演員,還是紀錄片采訪中的工廠工人,這部電影給我的都是“真實的感受”,所以我才說它是真實的。

        紀錄片中往往沒有人物,但在歷史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區分事實和虛構至于演員,我想說,無論多么優秀的演員,總有演戲的痕跡,而演戲的最高境界正如卡地亞-布列松在他的《電影書寫札記》中所寫:“不在于演戲”簡單'或者是在演“里面”,但根本不是演戲,我覺得我說的都是真的,我相信我說的話,也就是說,賈樟柯一年采訪一百多個人并寫了一本采訪中國工人的書(賈樟柯的《二十四城》)或《快樂詞典》(丹尼詞典)?(阿巴斯的《十生節奏》),重要的是這些電影以自己的方式拍攝,工廠的拍攝在今天更類似于藝術家,后者是一種可以批判現實的武器,賈樟柯用他熟悉的方式提醒人們那些不應該的記憶忘記那些從指縫中溜走的日常生活片段證件、門票、被拆的廠房、被拆的機器,所有的記憶也都被移除了嗎?當他們改變工廠的名稱時,我想起了沃爾夫岡貝克爾的電影《再見列寧》,在這部電影中我很震驚地看到列寧雕像被直升機移動的鏡頭難道它們真的都是應該退役的雕像嗎? ?那么可以留下什么?感謝賈樟柯,他留下了這些敘述,讓我們保留了這些記憶我們現實生活的印記是無法抹去的生活還要繼續,讓我們懂得更多的欣賞,更堅強的面對生活根據面試官面試的環境,你會發現每個場景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不僅適用于拍攝,也適用于電視節目為什么里面有導演設計呢這里的受訪者是在適當的地點接受采訪的每個采訪地點都符合受訪者的身份和特點,是導演精心設計的這些空間仍然是賈樟柯的關注所創造的在廢棄的廠房里,在工廠大廳里,大廳的舞臺被用作打羽毛球的地方(空間的多樣性就像它的“公共場所”),在移動的公交車上(夜間移動的地方)是變化的背景),在工人家里,在工人活動俱樂部之類的地方(有打麻將的地方,有“小花”唱戲的地方,還有閱覽室),在簡單的理發店、籃球場、房地產售樓處、24城油菜花雜草叢生的田野、廢棄的高中教室、電視塔的旋轉餐廳這些場所的所有記錄都見證了這些變化關于細節

        劇照


        這些受訪者的采訪場景中都設置了道具,多個場景中都可以看到各種水杯。

        不同的水杯見證了不同人的地位就像《三峽好人》中的趙濤,一直拿著一瓶礦泉水導演對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都特別用心,都帶有時間的痕跡關于流行文化,流行文化賈樟柯還是一樣,從“小舞”到今天,他的音樂,他對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結合,他的電影形象還是那個“小賈”,他選擇用流行音樂、流行文化作為另一位“球員”,“根本不打球”但“打得非常出色”的“球員”就這些臺詞而言,如果說故事片更像小說,那么賈樟柯的電影則更像散文他不講故事,只給人們帶來情感在某些方面,它們應該更像詩歌對我來說,這些詩就像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中國傳統文人所注重的意境這些留下的空間讓人想象有很多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只能理解而不能表達我不知道那些和我在同一家電影院看賈樟柯電影的法國老奶奶們能否通過法語字幕理解《黛玉葬花》的藝術設計,但我相信她們應該能夠理解影片的情感 他們曾經去過那里嗎?我在窗前等了很久,等待孩子們回家對我來說,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場賈樟柯的當代藝術展,只不過這次的展廳不是在博物館,而是在電影院在這里他向我們展示了幾代人的生活痕跡,給我們挑選了一些我們想重溫的電影、電視劇和歌曲,賈樟柯還給了我們一份圖書清單和一個圖書館至于煽情,如果說之前的賈樟柯克制于煽情,那么這次的賈樟柯則完全繼承了一些電視脫口秀主持人的優點,拼命追求煽情我淚流滿面,尤其是在公交車上接受采訪時:當工人用東北話講起她的母親從沉陽來到成都,幾十年沒有見到爺爺奶奶時,當我第一次回到家鄉時,當奶奶、爺爺抱著媽媽哭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記得我媽媽10歲的時候也去參軍了她回到爺爺奶奶身邊的時候我還很小當時我還不明白為什么我們走的時候爺爺奶奶都哭了現在爺爺奶奶已經不在了,但我終于明白了,兩位老人送我們走的情景兩位老人一直都在,他們很久都不想離開,但他們永遠在我的腦海里這是我最不敢觸碰的神經現在我在法國讀書每次父母送我去機場,也有出發前的場景每次坐飛機,我都會看著那個正在慢慢離我而去的城市,北京我出生在這里,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有這種感覺現在我想念你,我努力有一天回到你的懷抱關于工廠大門 1895年,世界上第一座“工廠大門”在法國里昂建成也是在下午,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結束了工作所有的工人都離開了工廠大門盧米埃爾兄弟讓我們第一次認識了電影工人們穿著20世紀初的服裝成衣大量離開工廠大門

        劇照


        114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看到中國工人走出工廠大門。

        他們會去哪里?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么?賈樟柯從一開始就沒有離開過電影的現實,真正的電影它帶我們回到電影的起源,讓我們看到那些久違的日常生活和被我們忽視的記憶點點滴滴這就是電影的重點一開始,這也是影片的主旨
      查看完整視頻信息

      二十四城記角色

      • 大麗 演員:呂麗萍
        這個如今年逾古稀的東北女人,1958年從沈陽來到成都,成為工廠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遙的遷徙帶給她難以釋懷的往事,剛到異地就經歷了丟子之痛,但是卻以當時工人特有的熱情立刻投入到建廠的工作中。
      • 小花 演員:陳沖
        1978年從上海航校分配到廠里的女工,外號 "標準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麗廠花。因為她自身的美麗帶給她的是個人感情生活的起起落落。
      • 娜娜 演員:趙濤
        1982年出生,在時尚城市和老廠之間行走,是工人的女兒。雖然生長在改革開放后的新中國,穿著在香港買來的潮流服飾,但骨子里卻有著與先輩們一樣的傳統的氣質和意念,傳承著同樣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