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影片評分:
      • 很差
      • 較差
      • 還行
      • 推薦
      • 力薦
      還行

      犧牲

      同類型

      • 1080P
      • 4k修復版本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同主演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

      劇情介紹

      • 這是一部1986年上映的電影,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執導。故事講述了評論家亞歷山大(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在瑞典的家中慶祝自己的五十歲生日。他的兒子剛剛做了喉嚨手術,還不能說話。兩人默默地種下一棵樹苗,期待它長出綠枝綠葉。然而那天晚上,廣播里播放了有關發射核導彈、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消息。無奈之下,亞歷山大祈求上帝不要發動戰爭,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來阻止世界末日的到來。期盼著世界重生的亞歷山大在心力交瘁的情況下燒毀了自己的房子。在熊熊大火中,亞歷山大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小兒子來到岸邊,繼續給他們一起種下的樹苗澆水。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平靜。 《犧牲》是蘇聯著名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前執導的最后一部杰作,榮獲包括1986年戛納電影節天主教人道主義獎在內的四項大獎,并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提名。 1988年,該片榮獲第41屆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豆瓣評分達到8分,展現了復雜的人物關系和令人難忘的故事情節。

        看完最后一部《犧牲》有感

        劇照


        看完了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生前創作的七部半電影(由于《壓路機和小提琴》是老塔的畢業短片,所以只算一半)。

        劇照


        說實話,除了《壓路機》和《伊萬的童年》之外,其他電影都是第三。

        當我再次看到它時,我真的很困惑,正如李安所說,“我不明白,但我很震驚”當然,觀看它讓我對看電影有了新的看法

        劇照


        劇照


        我能否放下對講故事的執著,只去欣賞人物的內心感受?緊張?尤其是看《鏡子》時,旁白完全是按照老大的內心、意識流、詩意的攝影來剪輯的。

        當然,奇怪的是老塔是一個兩面性的人物在讀??寫的內容時,他一開始就表示自己傾向于作者電影,并認為導演是電影的核心但在自己的創作中就能看到二元性的想法首先,他認為電影的創作必須是自由的,但他也認為電影是觀眾的束縛其次,他認為表演和紀錄片是兩個不同的主題,并且拒絕將兩者混為一談不過,他也認為文檔和性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鏡子》的最后一首歌中,他將紀錄片和表演結合在一起第三,他認為自己的電影中沒有任何圖像和隱喻,公眾所說的“水”的形象在他的每一部電影中都有體現然而,他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他認為“水與火”等元素是自身成長環境的特征當然,他也承認,在《鄉愁》中,他有一個將俄羅斯房屋安置在意大利教堂中的隱喻元素

        劇照


        最后,他是一個不認可詩意電影的詩人導演。

        對于上述相互矛盾的觀點,老塔也有解釋

        劇照


        他承認自己前后矛盾,但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知道如何制定規則并打破規則。

        (好像有點刻意)同時,《時光雕刻》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塔認為電影的定義要素是節奏的觀點,然后嚴厲批評了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認為蒙太奇是純粹理性 ,這違背了電影的本質此外,他認為創作電影的本質是從生活中大量事實的大量時間中去除所有不必要的成分,就像雕塑家使用大理石一樣最終塔可夫斯基的創意影片順序是《壓路機和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鏡子》《飛向太空》《潛行者》(老塔可夫斯基在污染嚴重的地區拍攝這部電影兩年后得了肺癌)《鄉愁》《犧牲》下面的圖片順序是我的觀看順序

        劇照


        PS:我對老塔的電影只是從《雕刻時光》書上了解一點。

        目前我真的很難從電影中理解他們 但要真正解讀這七部半電影,還是需要查閱文獻、多次觀看電影來研究

        劇照


        劇照


      查看完整視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