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型
同主演
猜你喜歡
精彩影評
-
游客 眼鏡兒啊 12/28 15:37太文藝了,真的受不了。
-
游客 Jagger 12/27 22:39三姐妹想要互相靠近卻無法真正靠近的故事,可是沒必要整那么懸乎。
-
游客 小腥猩 12/27 10:19伯格曼在一開始就用顏色和構圖來點題,紅色代表激烈的呼喊,亦是卡林的角色象征;白色象征喃喃的低語,亦是瑪麗亞的角色代表,而艾格尼絲則是無聲的吶喊,有點處于兩者之間的感覺,她雖深陷疾病之苦,卻天真、單純,因此看到的美好也最多,而姐妹們卻因為各種往事和人性的弱點,彼此之間產生嫌隙和疏離,生活婚姻亦是頹敗,兩姐妹對待艾格尼絲的感情還沒有女仆安娜來的真切,頗有種東京物語的意味。
-
游客 zhenzi9019 12/24 07:43在死亡那一刻,本該真實的,卻是虛假的;看似虛假的,卻最終成了真實的歸宿。
-
游客 cdj 12/23 14:11大衛:”你知道這些皺紋是怎么來的嗎?來自冷漠,無動于衷。瑪麗亞,你那可愛的線條現在已不那么完美了。這是安逸,懶散的標記。看看你鼻子下面,你為什么要常常化妝?你那是在自我嘲弄。你看見嗎?這些細小的皺紋,這是厭惡和煩躁的標記。 “ 瑪麗亞:”你真能從我臉上看見這些嗎? “ 大衛:”不,是你擁抱我的時候,我感覺到的。 “ 瑪麗亞:”我知道你是在嘲笑我,我知道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 大衛:”從哪兒? “ 瑪麗亞:”是從你自己身上。因為我們倆是那么相象。 “ 大衛:”在自私、冷漠和苛刻這點上。 “ 大衛吹滅了蠟燭,兩個人緊緊擁抱,融化在黑暗之中。
-
游客 第7個小王子 12/21 03:41"現在,我能享受這完美的時光,享受好幾分鐘.我深深地感謝我的生活,它給予了我這么多."伯格曼這部怎么透出了一絲樂觀的氣味.
-
游客 咕嚕咕嚕0O 12/18 12:53極簡敘事,充滿壓迫感的臉龐特寫,詭譎的紅色,清冷的光,露骨地展示垂死掙扎的痛苦與無法傾吐四處碰壁的困境,共同塑造一個冷漠、疏離、連親人之間都毫無愛與理解的灰暗囚室。不知道伯格曼是不是懷著恨意拍的這部電影,竟把影片處理得如斯的死氣沉沉、面無人色、冷若冰霜。封存于日記中的和煦陽光下的白衣漫步,絲毫也無法消解前面大片的死寂、沉重與虛無。灰冷、陰暗、低落,冰冷到零度以下的伯格曼,遠甚于黑色電影的冷峻荒蕪,與十年后拍《芬妮與亞歷山大》的伯格曼儼然兩副面孔。
-
游客 張好美 12/14 12:15平安夜前夕觀于開往巴黎的夜車。上帝給了我們豐富 以及豐富的痛苦。彩色的伯格曼式室內劇 運鏡與轉場緩慢而凝重 畫面古典艷麗或蒼白可怖盡在伯格曼掌控之中。面孔凝固的情感具象在光移影動中隱現 依舊是無效溝通與閉塞情感的母題 卻因親情的切入點更顯恐怖。伯格曼仿佛從未曾失手過。
-
游客 結奏 12/13 01:59很不喜歡,格局太低,又名《病態三姐妹的呼喊》。人有3痛,一是自身身體痛,二是與人關系痛,三是外界力量壓迫痛,最先逝去的大女兒深受身體病痛折磨(葬禮賦予了她的死亡以意義,但顯然生者并未從中受教);兩個妹妹在痛苦什么呢,一個為著情欲,一個為著無情。女仆安娜的設定,讓我們感受到溫暖;結尾大女兒的日記揭示,大女兒也曾感到幸福與圓滿,她感激生命。
-
游客 帥狗 12/12 05:20貴族也有貴族的痛苦,可能還不如勞動者呢
查看完整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