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型
猜你喜歡
精彩影評
-
游客 堇妍 12/31 15:2550年代印度電影。梅赫布 罕。情節劇。當時票房最成功的電影。無資源
-
游客 早該返航的隊長 12/30 15:19我,真的沒法在印式歌舞劇中堅持了
-
游客 一個舞者 12/30 07:19原始的不加修飾的人物及情感,有些情節真的蠻搞笑,小兒子為拿回媽媽的手鐲做強盜,又好氣又感動
-
游客 紫羅蘭 12/28 20:23本來是很悲情的時刻。。忽然就冒出歡快的音樂。。。還唱起來了。。。何其囧啊!偉大的女性形象塑造成功,反地主的革命情懷也表達了,但是。。情節上囧點很多。。。
-
游客 村雨無雨 12/28 16:54村莊和女人的亞洲經典命題,結果是好一塊宏大的貞節牌坊。
-
游客 叁叁倆倆 12/28 15:45在大英博物館的南亞館看到的這部電影的片段,展示了印度獨立的往事。雖然真的好長。“生活就是一杯毒酒,但我也會喝下去。但為了看到那樣的世界,也要活下去,要充滿希望的活下去。”
-
游客 higo奇 12/26 20:20現實中,叛逆兒子的扮演者(印度教徒)和母親的扮演者(穆斯林)成了夫妻,頗為轟動。這部在今天看來可能有點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電影,導演卻是個穆斯林。它被創作出來,既是對1920年代美國出版的強烈批評印度社會的同名書(《Mother India》)的反擊,也借鑒了賽珍珠的《大地》和《母親》的主題,還能看到明顯的社會主義(尼赫魯對剛獨立的印度的發展策略)美學的影響。母親的浪漫、忠誠、奉獻和道德的形象,幾乎都可以在印度教中找到對應的女神。她既是獨立印度的擬人化,也是現代印度的建設者和傳統價值的守衛者(親手殺死叛逆的兒子),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印度女性的形象,讓“印度母親”成為民族精神的符號。電影的劇情就像各個民族的創世神話一樣,簡單樸素,有明顯的二元價值的對立。
-
游客 zisnow 12/26 16:18genre in content instead of emotion~exactly 那么多人“就義”后三個小時的影片在悲壯的氣氛中落幕 然后同學們都笑了 作為一個東方人充其量只能對主體情節產生點共鳴 至于敘事手法實在是。。。更不要指望一屋子白人能理解了 哎
-
游客 L'Aquoiboniste 12/21 12:28看得還挺悲傷的,就是太長了
-
游客 秋水丶 12/19 12:42久聞印版亂世佳人,好差勁
-
游客 gogojames 12/13 00:11too dramatic for me. but still a good movie
查看完整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