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影片評分:
      • 很差
      • 較差
      • 還行
      • 推薦
      • 力薦
      還行

      錯誤的舉動

      同類型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HD中字
      • 1080P
      • 1080P

      同主演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 1080P

      劇情介紹

      • 這是一部 1975 年上映的電影,由維姆·文德斯執導。故事稱,本片是文德斯的“公路電影三部曲”之一,曾獲得1975年德國多項獎項(最佳導演、劇本、演員、攝影、剪輯、音樂等)。為了擺脫吞噬自己的深深空虛,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威廉(呂迪格·沃格勒飾)聽從母親的話,踏上了尋找寫作靈感的旅程。在六天的旅途中,他結識了經過戰爭洗禮的老人、安靜美麗的“魔法”女孩米尼翁(娜塔莎·金斯基飾)、美麗的女演員特蕾莎·法納(漢娜·許古拉飾)、可憐的胖子。寫詩等,并與他們建立了短暫的友誼。愛情,卻莫名的悲傷和不安緊緊地跟隨著他,讓他每次都做出錯誤的選擇。 ?。豆瓣評分達到7分,展現了一段復雜的關系和令人難忘的故事。

        給70年代的德國來一場比審判更嚴酷的解剖——知識分子已經無悔可懺,無仗可打(本文首發于2018年6月7日的《看電影看到死》,此處略有刪減)
        原文鏈接過度的無聊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為小公民提供的一種奢侈這是一個條件事實上,“否定”和“幻覺”之間存在一個可以想象的過渡區這就是結論導演努力讓觀眾相信藝術已經成為無聊的副產品無聊不僅不能證明藝術的必要性,相反,藝術賦予了無聊一定的美感或合法性異常現象已成為常態在一個逐漸失重的認知世界里,每一個角色、每張面孔都通過隨機游走證明自己其實什么也沒有經歷過,也無法經歷任何事情,更談不上得到或失去 當沃格勒飾演的威爾海姆在影片最后用解讀天文數據的語氣說“我正在等待奇跡般的經歷,但仍然沒有暴風雨”時,你就知道這就是一個確實游過可以說其實這部電影很簡單:一個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借口找工作,拿著家里的錢到處旅行,同時也想寫點東西

        劇照


        影片最后,主角依然沒有找到工作,似乎也沒有寫出任何東西。

        有形狀的東西我懷著動力去度過平庸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平庸這是一部敢于“過早”結束的電影如果電影不“提前結束”,那么又會有人開始爭論:“威爾海姆怎么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vs “威爾海姆最終是如何保持不變的?”畢竟,文德斯從來沒有對重建威爾海姆的心理機制或構建第一人稱視角感興趣電影中最大的謎團始終是:電影是關于“看”還是關于“思考”?文德斯選擇“看”一個人,“思考”而不是“看”威爾海姆被選為向往“詩與遠方”的御宅族的代表,也是影片的主要觀眾; Mignon象征著洛麗塔; Therese象征著皇室姐妹;雷歐提斯象征著日漸遲鈍的長者;而貝恩德則象征著文人一個混蛋,在相互鄙視心理的影響下,比自己還失望;城堡的主人自然象征著強者,這對于一個不顧溫飽的混蛋來說是聞所未聞的這一點可以從文德斯設計的一些細節中看出:比如讓媽媽帶他上火車,比如躲避特蕾莎的毆打,比如面對萊爾提斯的欺凌,萊爾提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意識到他永遠無法擊敗他,威廉卻不能像默爾索這樣非人的外星人只不過是另一個不露面的人,沒有其他辦法來隱藏他的尷尬假裝很冷影片中沒有傲慢的形象,自由的對話作為略顯謹慎的形象的延伸,證明了作者電影如何謙遜而時尚地創造出表意體系比如,特蕾莎擊敗威爾海姆的那場戲,在徐古拉老練的演技下雖然有些“即興”,但沃格勒脫口而出的“臺詞”才是真正讓人好奇的:“我正在寫一個關于一個人的故事”他是個善良的人,但他不知道如何同情” “我就像那個火柴盒,而不是你的場景”除了對話之外,這部電影與音樂和鏡頭運動的平衡非常好,我可以忍受它的所有問題例如,從第51分鐘開始,BGM中樂器的變化對應著門的開關和行走時明暗的變化;例如,在第 79 分鐘威爾海姆和特蕾莎對話期間,配樂突然停止,然后又恢復當14歲的金斯基扮演的米尼翁在10點48分首次亮相時,我立刻想起了2009年夏天在日食周圍長途汽車旅行中看到的一個維吾爾族女孩這個女孩一定是比米貢年輕,坐在她旁邊,但父母的身影也坐著:兩個年輕女子,說著西南方言,化著俗氣的妝我現在不記得她的臉了,但基本上我還記得當她充滿敵意、害怕的目光與我相遇時,她給我的困惑、尷尬和好奇我不再把這次相遇稱為“誘惑”,因為現實中一切都是偶然,而電影知道如何把偶然變成必然米尼翁出場,特寫、中景、特寫,美國鏡頭+法國剪輯首先是臉,然后是身體,因為沒有言語,所以直接跳到人身上,然后是人際關系,不斷地帶來符合期望的人事故變得不可避免減少“演員”所帶來的表征與“角色”所代表的主題之間的尷尬的是每一幕、每一個蒙太奇之后出現的不確定性由于這種不確定性,每個演示和每個主題都有話要說此外,文德斯堅持告訴觀眾,角色之間不可能進行交流,甚至性交一部影片無論呈現多少視角、多少言語,總有一個角色是無法被隱藏的威爾海姆因為想成為一名作家而試圖逃離人群的母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公開的悖論這部電影有色情內容嗎?情欲不正是我上面所說的“預料之中”的遭遇嗎?而哪部電影可以不“期待”地創作出來呢?在這部煩人的電影《歧路》中,就連遭遇濫交異性時本能的閃爍,也讓位于作家“應該”的德國式冷靜和客觀更搞笑的是,威爾海姆“冷靜客觀”的態度比其他人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為什么他保持這種冷酷無情卻從未得到解釋事實上,他聲稱他希望在旅途中找到一個可以書寫的對象,但那個對象只能是內在的這給我們帶來了這部電影真正的冷幽默:作家不斷地“寫作”,以至于忽略了他對世界和其他人“寫作”的真實反應,并抱怨自己無話可說寫吧,因為他唯一能寫、能寫的就是他自己!大量只描述自己的第一人稱詞語極力保護自己免受可見世界中無形的戲劇性沖突的影響然而,隨著角色的減少,即使是這種敘事杠桿,其邊際效應也必然逐漸失衡在完全崩潰之前,視頻結束了威爾海姆是一個罕見的承認自己平庸失敗的人他缺乏幻想甚至接受他沒有明確拒絕的人或事的能力他就像一個敘述者,被迫進入文本只有當威爾海姆觀察和評判別人時,我才能觀察和評判威爾海姆這種先說后說的策略證實了米特里所謂的電影語法黃金法則:電影總是先表達后表達意義

        劇照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像是永遠不會結束的深秋(1977年只是巔峰)。

        在晚期文明中,你只考慮別人正在談論的話題,而不會觀察其他人提出這些話題如果有人認為“在德國,不適被視為虛榮和恥辱”是文德斯在這部電影中的核心主張,那么他們就陷入了作者電影特有的陷阱永遠不要忘記,任何電影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始終是“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時間、空間的關系;人與事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的電影總是通過對話或聲音觸及與實時圖像無關的主題,力求使原本乍一看清晰的關系變得模糊而動態這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一種近乎非凡的詩意品質主體和圖像之間的這種模糊可以與給定時間內整部電影的局部運動進行比較在這個局部動作下,威爾海姆為自己完成了防守他試圖說明的一點是,作為被邀請走上這條“錯誤道路”的客人,他沒有義務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而且他發現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非常困難很難找到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的動力資本家的成功自殺是一個重要的情節,但可能更重要自殺的成功預示著某種自由的勝利:選擇生死的終極自由相反,這群旅行者只能漫無目的地浪費時間和空間,以表明他們也得到了片刻的自由對于這兩種自由,文德斯始終力求公正的詮釋因此,他耐心地展示了這群人如何逐漸“放棄”自由,最終迫使威爾海姆令人信服地認輸的過程你知道,威廉姆曾經認為他可以通過選擇無聊來逃避愚蠢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歧路》提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經驗”和“創造”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文德斯已經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這個肯定的答案是通過否定或否定來實現的:威爾海姆拒絕承認他的“經驗”啟發了任何“創造”,他的拒絕等于“創造”的徹底破產影片的結尾告訴我們,威爾海姆試圖通過稱這種“經歷”“愚蠢”來避免自己陷入某種幸福或悲傷之中這種特權似乎是他的“作家”身份以及這種身份所要求的社會地位賦予他的

        劇照


        當其他角色要么談論夢想,談論救贖,要么展示肉體時,威爾海姆放棄了模仿他們中任何一個的可能性,這意味著他的“創造”將繼續敵視這種“體驗”。

        盡管威爾海姆認為“在寫作中,觀察比靈感更重要”但影片表明,威廉想寫卻不敢寫的,是他“經歷”邊緣的一種靈感:例如詩歌詩歌意味著打斷和擾亂日常言語在詩歌造成的小干擾之后,言語和“體驗”將恢復正常因此,代表“詩”主題的貝恩德這個人物是短暫的這種暫時的性質威爾海姆無法容忍,但他也無法抗拒所以,威爾海姆“經歷”的并不是他所想的,也不是他所不想的,只是對自己和這個存在的驚嘆
      查看完整視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