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型
猜你喜歡
精彩影評
-
游客 暈頭貓 12/31 08:46誠懇
-
游客 wando 12/30 15:15Informative but not very well edited
-
游客 Hi阿綱 12/29 04:21弒父窮其一生不得知結果究竟,而過程中亦成為人父......光陰似箭年華似水。
-
游客 桂工小吳童鞋 12/26 19:43愛丁堡臺灣電影節+楊導演Q&A;曲藝戲劇等等傳統表演藝術在師承血緣門派正統上的,掙扎,矛盾等等,真是一脈相承;不是為了挽救,楊導的想法只是好好說再見,華麗的再見;左右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
游客 長假已結束 12/24 15:05“紅盒子”里的戲神(田公元帥)意味著香火傳承,是父子之間的血脈傳承,也是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藝術/藝德傳承。老師傅們傳一業,謀一事,終一生的精神真令人肅然起敬。紀錄片中以父子年代堅守木偶戲來提出臺灣傳統戲劇的困境,但比及大陸,其實臺灣還算是有心在扶持傳統、敬畏傳統文化的。以“紅盒子”為例,受制于意識形態,大陸劇團改制后,多數劇種/劇團都不供奉戲神了。少有的幾個劇種/劇團因擔心“欺師滅祖”惹來禍患,仍然尊奉,但對祖師爺早已失去了敬畏之心,淪為演出前的“例行公事”。近廟都欺神了,對待傳統藝術自然也是敷衍行事,唱腔、科介、調度、鼓板都自覺的在異化、邊緣化……哈,以后可能只能抱殘守缺,一遍遍看老錄像帶了。
-
游客 用心感受 12/24 06:403.5/5。剪輯上有數個斷層,可能是分好幾個階段剪的但是最后沒有統一,剪輯真的要改進。布袋戲和父子情的挖掘和展開都差一口氣。說理的地方太死板,抒情的地方太煽情。技法并無突出之處,但是貴在故事和社會意義。我一半的淚點都是二胡給的,但是二胡完全脫離了故事本身對情緒的推動,而且配樂本身跟故事也不匹配,非常出戲,且鋪陳太滿留白不夠。看得出來導演的旁白是反復提煉過的,沒有廢話,字字真情。片尾的完整布袋戲和父子音軌交叉剪輯是神來之筆,全片的精華就在這里了。這個片子,意義大于質量(質量也不低),值得看。最后,向細膩敏銳的導演致敬。
-
游客 喝小牛奶嗎 12/23 06:02感覺父子關系和藝術傳承都差一點…
-
游客 歡騰小腳丫 12/23 04:2620190314第二次看了完整版。發現第一次(臺灣上映前)(沒看前面20分鐘)的觀影感受更加良好,第一次錯過了開頭的父子強調,從傳承的失落開始講似乎更加符合認知邏輯。回想了一下,前一版本的淚點完全進行過處理(似乎也有李家的原因)如果按照這次的版本好像4分最多了,有意思。人的感受真是瞬息萬變。20181020哭成狗了,以前只知道歌仔戲,看了片子才對傳統藝術有了些許認知。電影透露了很多東西,層次很多。
-
游客 最愛捏魯 12/22 19:35看得人直想哭,好傷感。布袋戲、京劇、昆曲等等,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在消逝,大師們七老八十了還得去各種場合撐臺面,學的人越來越少,來看的觀眾越來越少。這些藝術被時代所淘汰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們不夠“酷”。西式文化入侵是非常嚴重的,侵略性也是很強的。這個世界,并不是一個能夠兼容并包的多元化世界,你不夠強大,等待你的,就只能是被淘汰掉的命運。人類文明的未來,是天下大同,還是天下趨同?
-
游客 蜜兒小倔強 12/22 07:01布袋戲傳承以及逃不開的“豬母稅”命運
-
游客 sherry6x2 12/20 02:29紀錄片也是會有角度的 而且牽扯到家庭就更難捨難分了
-
游客 Eating 12/19 10:21身為一個小時候對臺語與布袋戲也因為不熟悉而有許多誤解的人,這段錯過的文化,一段可能很快就會消失的文化,以及其中的愛恨情仇成為一層又一層的感傷
-
游客 夏天綠豆冰紅茶 12/18 08:43一直被父親壓制的長子,最終也成了壓制大徒弟的「父親」。除了父子關系以外,布袋戲不可挽回的式微和陳錫煌師傅對傳承布袋戲的篤定形成的對抗感也挺有意思。整體上克制點會更好,音樂鋪得太滿太煽情,特別是布袋戲配樂師在家中彈奏樂器那段,后期音樂和樂器聲像在吵架。導演的旁白感性得有點肉麻了,其實點到為止就好,觀眾都懂的。@HKAC ifva
-
游客 lqn666 12/15 10:44我們永遠無法阻止一件事情的消亡 以及 情懷真的這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了
-
游客 宋問之 12/13 08:06配樂好用力,加上陳錫煌師傅的真情流露,實在太煽了。已經極力克制了,可還是在李天祿老師傅跟陳錫煌師傅你一句我一句講述身世時忍不住:同樣父親入贅,同樣隨母親姓,同樣看清命運無法改變。聽到師傅會不自覺打壓大徒弟的時候,深感命運也是重復輪回的。最后播放的布袋戲表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布袋戲,實在太精彩了,神乎其技。
查看完整評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