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型
同主演
猜你喜歡
精彩影評
-
游客 喬治姑娘 12/29 18:45是人嗎?我看不是。
-
游客 虎嗅薔薇微微笑 12/25 23:59這也值九分?和那個修文物一樣是騙人進電影院的噱頭
-
游客 一品綠茶 12/25 15:50有點一般,這個故事只能有兩個角色,亞歷克斯和酋長峰,其他人都是多余的
-
游客 山色空空 12/24 23:36雖然主角達成了壯舉,但是他對生活,對關愛他的人的態度,讓我覺得他太過自我中心,完全沒有打動我。但是想想也只有這種專注于自己的心態才能做到他做到的事情吧。還有就是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我真的不太感冒。
-
游客 巍雲 12/23 15:37印象最深的是家人對他的支持。全片平淡無奇并沒有太多戲劇化元素,符合紀錄片的定位但極限運動完全可以更極限一些。還是那個道理:人要想有所挑戰就必須有所取舍,即便這些取舍的選擇是自私的
-
游客 熟醉 12/22 14:50大概歷史就是少數人制造的吧
-
游客 紫色的洛科 12/22 12:45人類是因為有這種冷靜、固執和愿意孤注一擲的基因,才能進化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吧…
-
游客 晝攀 12/20 18:521、人家無保護攀登有錢賺,你有么? 2、人家11歲開始攀巖,底子深厚,技術高超,你有么? 3、人家事前收集資料,清理巖壁,你有么? 4、人家在有保護的情況下成功登頂后才去嘗試無保護,確保自己有能力登頂,你有么?
-
游客 暗塵隨馬 12/19 20:52“攀巖”意味著對于一種對自然空間的征服或者說是去空間化的努力,那么,在《徒手攀巖》中,觀看者完成了兩次這樣的行為。 第一次: 對于童年經歷與個人生活的回溯毫無疑問以一種精神分析的狀態將“登山”置于俄狄浦斯的家庭三角之下,并作為癥候出現,山脈的地理空間被“征服” ,轉化為心理空間。 而心理空間在敘述與媒介的濾鏡以及Presumption之下消失,一個拉鏡頭可能將真實的攀巖者與山峰變為3D模型,連同測量數據,歷史的引入提供的是對心理空間的賽博化“征服”;攝影機的持續轟炸讓登山者出現在家電市場之中,走向healthy and stable,我們當恭喜這一次,冒險終于再次成為好萊塢類型片中的消隱主體。 而這兩次“攀爬”作為影片之中的元素,它沒有先后次序,也非完成了其一,再去完成其二。
-
游客 堂吉 12/17 16:16知道在不妥的情況下自動放棄,了解在合適的時機時一鼓作氣。成功需要很多因素,而人是第一因素。
-
游客 小越 12/16 00:25最后一段的觀感 基本是在挑戰我的生理極限了 杏仁體非常活躍。里面有段話印象很深“沒錯 他們會擔心你 讓你 be safe 但如果真的發生了什么 他們的世界并不會有改變 桑桑會找下一個男朋友。這終究是屬于一個人的事。” 所以其實我不知道人類有沒有資格 作為整體去共享這種“頂點”哦
-
游客 波波 12/15 11:28影院看的,了解了提前的準備訓練能充分到什么程度。Rr
-
游客 祝笑容 12/15 05:55電影中有這樣一幕:亞歷克斯和皮特·克羅夫特共同表示他們不想要別人來拍攝徒手攀巖的過程,皮特說“保持初心的攀爬太重要了,最怕有制片組跟著,會改變你的心態。”這并不是為這部紀錄片的平庸做辯解,表現技法的單一反而更能凸顯出亞歷克斯的個人魅力,單單是他的講解便足夠引人注目了。 我們都知道動作片是依靠剪輯來調動觀眾情緒的,但這部紀錄片卻也達到了相同的效果,而且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在《徒手攀巖》的最后二十分鐘,我的手攥得緊緊的,手心滿是汗,到最后激動到熱淚盈眶。從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江湖術士所說的“神奇能量”,他在群山之間如螻蟻一般渺小,但他的能量足以引爆整片宇宙。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巖只不過是讓那一天來得更快而已。”
-
游客 小弗朗士 12/14 18:192019HKIFF,國內外紀錄片的最大差距,就是國外攝影非常漂亮,每一幕影像都精致如劇情大片,又不止于人物風光。后半段攀登極限攝像捏把汗。主人公登上最高峰給女友打了個電話,“這時候我是不是應該哭,這樣影片會更精彩”打破了真實客觀壁壘,觀眾都笑了。想起之前一個視頻好像是天堂的晚餐,走鋼索得人高空墜落一剎那,能夠死在自己摯愛的事物中,也是有價值而充滿勇氣。碌碌無為茍且一生還是在邊緣體驗生命的沖刺,這是一個問題。戰勝了《滑板少年》拿下奧斯卡最佳,有著對頂峰的追求。在圓方迷路錯過了前半段,后面補上。
-
游客 南濱路精神股東 12/14 12:13我不能理解主角動機和這種近乎自殺式的舉措啊,而且還很冷血,但很佩服這種行為,但不太喜歡這種影片還是算了吧。
查看完整評論信息